close

 

解讀文章的四種維度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在廣大的網路社群平台、報章媒體,還有你的課本上,

充滿著「想要灌輸某種資訊」的文章。


以及隨之而來的,針對該文章的,各種爭論。

讓我們把目光放在獨立的一篇上,不討論它們彼此的關係。



表達著意見的文章。

不一定是論說文,

一些抒情文(ex哭哭文)、記敘文(ex報導),甚至小說新詩等等,

作者都會向讀者傳達,一到數個概念。



這是閱讀文章的第一個維度:意義。



辨識出作者想說什麼,有時並不是那麼簡單。

牽涉到遣詞用句(作者),與誤解(讀者)兩方面。


但如果作者希望讀者了解某概念,

通常會把它寫在第一段、最後一段,或是任何提到「總結」的段落。

(如果他不希望你了解……表示你不該讀′.ω.‵)


大體而言,

最能引發你心中情緒波動,以及認同感(同意/不同意)的,就是這部份了。



現在,想像一個三角形。

以一個稍有結構的文章而言,

文意位於三角形的頂端,

下面兩隻支撐的角,是「邏輯」與「舉例」。



「邏輯」應該很容易理解。

連接前後句的因果關係。

當你覺得跳tone時,就是作者的邏輯與你的牴觸了。


據數學定義,邏輯是客觀的。

但實際使用上,大部份的邏輯都帶有主觀、情感的色彩。

是筆戰必爭之地。


「偏見」!


可以這麼稱呼它。

或是用較中性的字眼:「價值觀」、「常識」等等。


邏輯並沒有好壞,只有「牴觸與否」的分別。

當你被一片噓文噓「毫無邏輯」時,不要難過,只是代表你的價值觀不主流:D


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看文章的邏輯呢?

邏輯是與作者緊緊相連的,對我而言,抽出文章的邏輯,能幫助我更了解作者。

能夠看到「人」。

除此之外,也影響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。



舉個邏輯的反例,

今天寒多祿在我噗下回的推文:

    寒多祿 說:孔雀開屏,華而不實,真心是不用錢的。 -摘自智慧語錄

??????????

對我而言,第二句到第三句就是跳tone……

突然我對寒多祿的喜愛度就下降了一點。



另一方面,「舉例」。

生活實例,是拉近讀者距離、協助理解最主要的方式。

但因為一件事例,能包含的東西太多,

所以舉例,往往也成為筆戰的第二大戰場:D



時下文章大多以例子為主(ex:ptt)

當一篇文章開始丟出例子時,必須先問自己。

「這個例子要引證什麼?」


答案應該是上面提到的,本文的文意與邏輯。

如果不符,直接GG,舉例有誤。

大多作者會避免這種顯而易見的錯誤。


舉例真正的陷阱,在於「真實世界充滿變數」。


作者為了說服讀者,往往會把例子寫得非常完美,

彷彿某個結果,自始至終,只受到特定因素的影響′.ω.‵)



你幾乎可以宣稱,所有文章都有這個毛病:

「選擇性誠實」。


出於一些原因,比如:

(1) 懶得寫/空間不夠寫。

(2) 沒想到。

(3) 寫出來對我的文章不利。


但經驗法則告訴我們,

當一件事件,時間拉得愈久、涵蓋人數愈多,它的全貌就愈複雜。

不是三言兩語、幾個因素就能解釋的。

所以,當作者舉出一個久遠/龐大的例子,幾乎就算是舉例錯誤了。



最後,不在三角形之中的第四種維度:

作者背景/立場。

這有點尷尬,照理說我們應該就事論事,只看文章本身的。


但當文章內容,有強烈遊說意圖時,作者的背景/立場/歷年作品就要納入考量了。

ex 台灣某財團旗下媒體 不解釋

   宗教/政治書籍      不解釋



以上。

希望有助於大家看透一篇文章:D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下篇討論「筆戰」與「表達意見時的常見迷思」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 的頭像
   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

    NullPointerExceptions

   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