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學期修了英文哲學名著選讀,第一篇讀的就是這篇: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?
1974年發表,作者 Thomas Nagel 湯馬士捏狗 ,主要討論「心物問題」,也就是,人的心理狀態是否能以物理法則來解釋。
為什麼要以物理法則來解釋心理狀態呢?
因為在1900年後半,出現了一派哲學,主張:「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按照物理法則運作、都能被物理法則解釋」
他們指的物理法則,並不侷限於當下的物理學,而是包含了化學、生物、神經……等等,並且是已發展完整、毫無瑕玼的統一物理學。
類似這種的主張,被統稱為「化約論」,意指「將任何事物簡化、分解成物理法則運作的結果」,
常見的例子如:以「H原子與O原子」來解釋「水」、以「電子」來解釋「閃電」等等。
很明顯,化約論會受到大量科學信徒的推崇,而這篇<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?>就是Nagel 寫來反駁化約論的。
「人的心理狀態,如感官感覺、愛、自我意識、思考…等等,能被物理法則解釋嗎?」
這個問題不是從1900年才出現的,早在很久以前,廣為人知的「我思故我在」先生笛卡爾,提出一套「心物二元論」,試圖回答這個問題。
(他的答案是「不能」)
然而到了1900年代,人類科技一日千里,發展出腦科學與神經科學……透過實驗,人們發現,腦部各區堿有負責的感官功能,而腦部的神經電流傳導,似乎可以對應到人的感覺!
這項發現,在科學界、醫學界還有哲學界都掀起淘天巨浪 (連帶也誕生不少諾貝爾獎得主)
也為一些如憂鬱症、感官障礙……等等涉及心理感覺的疾病,指引出冶療的方向。
最為普遍(?)的大概是止痛藥,止痛藥並不能醫好你的病源,但它讓你的心理感覺不到「痛」。
於是,這個問題「人的心理狀態,能被物理法則解釋嗎?」似乎得到了答案:「人的心理狀態,就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狀態」。
模糊一點的說法:「心理狀態就是物理狀態」。
這就是化約論的主張:「人的內在(心理)活動與人的外在事物,都可以被物理法則解釋。」
-----以上背景介紹-----
-----以下Nagel 對於化約論的建議-----
Nagel 這篇文章,就是來反駁化約論的,不過他也認為「也許有一天物理法則能解釋心理狀態」。
似乎有點矛盾,但可以說是 Nagel 對於化約論提出了修改建議。
Nagel 認為,即使記錄下「某一種大腦的神經傳導狀態,對應到某一種心理感覺」,但目前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,也不知道這種對應,有什麼規律可言。
就像解謎,「對應」應該要有種統一的規則,比如把1對應到A、2對應到B。如果無法掌握規則……我們不能說是真正的了解。
Nagel 用了一個比方:「就像以前人無法理解『物質就是能量』是什麼意思,現在的我們,也無法理解『心理狀態就是神經傳導狀態』是什麼意思。」
Nagel 認為,心理和物理,目前還是兩個完全分離的系統,如果化約論想把它們連在一起,需要補足更多的背景理論。
-----以上Nagel 對於化約論的建議-----
-----以下Nagel 對於化約論的反駁-----
接下來就是本篇文章的重點了,Nagel 認為當前化約論錯誤的主要原因。
「意識」。
本篇文章第一句話就是:「意識,是使心物問題特別難以解決的因素。」,而當前的化約論,都忽略了意識。
而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物,一定存在某種「他自己從內部去感受、去認為作為這個生物的感覺。」
以人類來說,就是一個人從內部去感受「作為一個人類」的感覺;以貓來說,就是一隻貓從內部去感受「作為一隻貓」的感覺,以此類推。
而意識這種「內部的感覺」是主觀的。
主觀的意思是,以人為例,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。這些感覺沒有對錯,也沒有邏輯上的關係,它們只取決於觀看者的觀點,並且只能從該觀點去掌握。
也因為內部感覺十分主觀,我們可能會認為,一個意識的內在感覺是獨一無二的、無法傳遞給他人。
但Nagel所認定的主觀,放寬了這個限制。
Nagel認為在背景足夠相像的一個群體裡,可以透過感覺言語的表達,來互相交流彼此的內在感覺。並且當群體內經驗的同質性愈高,彼此對於感覺的掌握就愈明確。
比如,人類A、B同處於28度室溫下,A說:「覺得熱。」,儘管28度對於B而言不熱,但B還是能理解A的感覺(也許是B處於36度的感覺)。
儘管不同意識的內在感覺可以共享,但Nagel認為有一條不可跨越的界線,就是內部的感覺永遠受限於生理結構。
以人為例,對於外界的感受是透過眼耳舌鼻身的五感,感受範圍受限於五感的感測範圍,比如:耳朵只能聽到20Hz~22000Hz頻率的聲音、眼睛無法看見原子、磁力或電流等等。
這種天生的限制,是永遠無法突破的,即使人類透過物理理論與機器去測量,也只是將「人無法感受到的事物」轉換成「人可以感受到的事物」呈現出來,而經過這種轉換後,就不能算是「內部的感覺」了。
同樣的,我們無法以想像力拼湊出脫離我們經驗外的感覺,因為想像力需要素材,素材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。
Nagel 在文中舉了兩個例子,一個如同標題所述:「成為蝙蝠是怎麼一回事?」(*註一)
蝙蝠是一種習性、器官……等等各方面與人類大相徑庭的生物,尤其是聲納系統,就算我們了解再多超音波理論(本LAB表示:)、或研究再多蝙輻的行為,也無法掌握作為蝙蝠,有一套聲納系統是什麼感覺。
另一個例子是,向天生的盲人解釋「紅色」的感覺……我們該怎麼表達那種感覺呢?
同樣,如果今天立場變換,有一個聰明的火星人來研究人類,火星人也不可能得知人類作為人的感覺,因為火星人不是從人類的觀點去感受的。
以上,是Nagel 所認為的「意識的主觀性質」,這就是 Nagel 對於化約論的攻擊點。
化約論所主張的物理法則,是完全客觀的,也就是,無論是誰去觀察、去理解,都會得到相同結論。
物理法則都在儘量排除主觀觀點帶來的影響。
比如:人類科學家,和聰明的火星人科學家,以各自的方式去觀察閃電,都可以用電子來解釋閃電。
因為閃電有客觀性質,所以可以從不同的主觀觀點接觸。
而「意識」有客觀性質嗎? Nagel 希望化約論者解釋這一點。
如果「意識」有客觀性質,那麼我們就能用物理法則去解釋「意識」。
但如果沒有…化約論可能就要修改了。
最後,Nagel 認為,在理解心物問題之前,需要對主觀與客觀的問題進行討論。
-----以上Nagel 對於化約論的反駁-----
*註一:很微妙的語法,作者在文章中有說明「What is it like...」並不是「像(resemble)什麼」的意思,而是「對於主體而言是怎麼一回事(how it is for the subject himself)」。
-----以下心得-----
作為本學期第一篇讀的文章,只能說吐血。
雖然算是經典之作,對主觀的討論也很有趣,但一點也不親民orz
各種關係代名詞字句,一句包一句,是我看過有史以來單句最長的文章,加上各種專有名詞,完全陣亡。
另外,不像理工科論文會分section,哲學論文都是一篇到底,邏輯脈絡要自己爬梳orz
還好老師有發各段簡介,也花了近一個月講解概念,才勉強理解(還不保證完全理解正確……)
課文翻譯作業也是一修再修(嗚呃)
明天要期中考了,只考這篇<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>與另一篇<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>。
遂撰此文以思複習,望明日旗開得勝QA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