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

<自私的基因(The Selfish Gene)>

各章節標題+主旨,心得在另一篇:


------
第一章:為什麼我們是人?
------

整本書各章概述,與此書目的。

作者:「我要證實天擇以及利己主義的基本單位,既非種,也非群體。嚴格來說,更非個體,而是「基因」這遺傳的最基本單位!」

------
第二章:複製者傳奇
------

大霹靂後,物質邁向穩定,形成各種化合物及分子。某一個時刻,能夠複製自己的分子---「複製者」出現了。它與其它分子組成可以自我複製的大分子。

複製者的複製可能會出錯,這就是演化的基本條件。

透過環境天擇、同類競爭,適應者生存下來、複製,在演化中變種,再經過天擇與競爭的篩選……

過去那些能夠存活的複製者,都曾為自己建造了可以寄宿的求生機器,隨過程累積,求生機器變得愈大且愈精細。

那些複製者就是「基因」,而我們只是它們的求生機器!

------
第三章:不朽的雙螺旋
------

介紹染色體、DNA等概念。

定義本書中的基因。

基因永遠是不朽的,它操控一個又一個必朽的肉身,它是遺傳的實存體。就像洗牌後,牌的組合不在了,但牌本身存在。基因不會因交換而摧毀,它們只是交換搭擋繼續前進。

基因是自私的最基本單位。

好的基因必須合作無間才能存活下來。

性與染色體的交換,讓基因庫保持充分的攪勻,基因也會被局部性的混合。而演化,就是在基因庫中,有些基因變多了、有些變少了的過程。

------
第四章:打造求生機器
------

身體是基因的殖民地。不過就行為來看,個體有自主性,(至少感覺上)是協調的整體、自主的單位。

大腦就像電腦,電腦操控機器零件,大腦操控我們的身體。

基因控制它們的求生機器,是間接的,就像程式設計師事先設計好一個程式,把程式放入求生機器中,之後它們就開始獨立運作。而基因只能被動地坐在裡頭。

基因必須做預測的工作,當求生機器在胚胎時,它的生長環境、天敵、危機都早已存在了。而基因的每一次預測,都是一次賭博,它把程式建在腦中,以後頭腦做的每一個決定,基因都要為此付出代價。

演化趨勢的極致,就是我們產生了意識,它使求生機器成為執行者,能負責日常生活、有能力預測未來並應對。它甚至有力量排斥基因的命令。

基因是最基本的政策決定者,而腦部是執行者。但當腦部高度開發時,它們逐漸接掌了實際政策的決定。

當演化到達這種高度,可以說,基因只給求生機器一個總括的命令:盡你所能,使我們存活下來!

不過並不是所有生物都能演化到極致,在演化過程中,大多生物我們可視為一基因負責一行為。這點在後續章節會用來解釋「自私的基因為何會有利他行為」。

而在生存中,有一項特別的行為:「溝通」,指的正一部求生機器影響另一部求生機器的行為或神經系統的狀態。

溝通系統演化時,總有一些個體會運用這系統圖利自己(ex說謊)因為所有動物間的交流,總有些利益衝突。

接續下章,從演化角度談利益衝突。

------
第五章:生存策略
------

要解釋一個生物交互作用的矛盾:現實中同類相殘、互食的例子很少見(除了人)VS一生物的最大的競爭者是同物種生物(競爭食物、棲地、伴侶等),理應相殘。

一般的答案:胡亂地殺死同類,高成本且沒有明顯好處。(殺死對手,其它對手等於不費力就少了一個競爭對象)

以演化穩定策略來解釋,下稱ESS。

策略指的是預先擬定的行為準則,比如:「戰鬥,只有受重傷才退縮」(鷹派)或「不戰鬥,只威嚇對方,對方攻擊就逃跑」(鴿派)。

假設一個群體裡只有鷹派與鴿派,它們的比例在演化中消漲,最終達到穩定。

ESS,指的就是群體中不同派別維持穩定的比例,可能不是群體利益最大的,也不是個體利益最大的,但它是足以維持穩定的比例。

ESS的概念讓我們認知到,即使是自私個體的集合,也可能成為單一有組織的群體。

這章討論的是,所有生物都是獨立自私的個體,互相攻擊競爭。

而下章要討論的是,當個體間是親密的親戚關係,共有相當比例的基因。於是,每個自私的基因,對不同個體有它的忠誠度。

------
第六章:基因的自私算盤
------

基因是一種傳播單位,它同時存在於許多不同個體裡。

基因的目的:「它想要擴大自己同類基因的勢力。」

達成這個目的的方法之一:「協助其它包有基因的身體(ex親人),使其基因存活和繁衍。」因此一些看來像是個體利他的行為,其實也是基因自私的結果。


Q:「基因如何辨識同類?」

A:「近親,這解釋了親情、手足之情等。」
 
但對動物而言,如何辨識近親也是一大難題,主要是靠外表相似。於是就出現了生養競賽,比如:布穀鳥蛋的花色模仿VS其它種類母鳥的辨識能力


以獅子的例子說明,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況,和專家們用數學預測十分接近。


在自然界中,父母對子女的照顧,比兄弟姊妹的利他行為更普遍,也比子女照顧父母更多。

1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,要辨認誰是自己的孩子,比辨認誰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更有把握。

2 孩子永遠比父母年輕,有更高機會繁衍、傳播基因。

------
第七章:動物早懂得家庭計畫
------

生小孩與養小孩是兩回事。

介紹一個理論:「動物個體會為了整個群體的好處,而刻意減少生育率。」並反駁它。

根據扶養能力,決定產量。生過多的小孩,可能導致資源不足而全部都死亡,造成自己基因無法傳遞。

擁擠造成節育。

------
第八章:母親你真偉大
------

此章解釋「親子間的衝突」。

父母想要盡可能地養活多數量的小孩,但每個小孩都希望得到最多資源。

以這個角度解釋幼雛斷奶、年長停經的現象。

孔融讓梨,一般說來,小孩會從父母那裡搶盡量多的食物,但考量到手足和自己有一半相同的基因,當搶來的食物對自己的益處,小於對他手足的一半時,就不會搶了。

小孩欺騙親生父母,求更多食物(ex:發出尖叫偽裝饑餓)

布穀鳥與尋蜜鳥(兩種都是寄生鳥)的例子。

親子最後還是會妥協,因為雙方都持有二分之一相同的基因。

------
第九章:愛情遊戲
------

此章解釋「異性之間的衝突」。

整個動植物界雌雄兩性的分辨法:雄性的配子(性細胞)比雌性的配子小且數量多。

兩種配子策略:大配子養份多,給予胚胎好的開始。

大配子的出現,造成了另一種配子:能大量製造、小的、有機動性的配子,有更高可能性在天擇中存活下來。而中間型態的配子漸漸消失。結局就是現狀的卵與精子。


性別比1:1是穩定的。

基於配子數量,似乎雄少雌多就足以繁衍,但一旦雄性變少,少數擁有兒子的雙親們,就享受了遺傳上極大的好處,使得性別比又回歸1:1。


配子型態與求偶態度。

雄雌都是自私的機器,都想要自己的基因(孩子)活下來,同時花費最少的投資。

但其於雌性配子大而富含營養,使得雌性一開始就投資得比雄性多。所以自然界拋棄行為,以雄性遺棄雌性較多,但前提是確定雌性有能力獨立扶養孩子。

因此,雌性演化出矜持的求偶態度,在交配前,要求雄性進行投資(ex建窩、供給食物、吃掉交配對象等)


在群體中,拈花惹草的雄/雌性VS忠誠的雄/雌性比例。ESS:「一個大部份是忠誠的雄/雌性族群是穩定的。」


魚類的例子。

其它細節。

各種不同的繁殖系統,如一夫一妻、雜婚、一夫多妻制等,都可以字雄/雌性間的利益衝突來解釋。

------
第十章:你幫我搔癢,我我幫你抓背
------

此章解釋「群居生活的好處」。

利他主義及社會性昆蟲。

群聚有助於躲避掠食者。(其它同類幫你分散掠食者注意力)

社會性昆蟲的個體,分為兩種:「生育者」(女王)與養育者(工蟲)。

因為基因分配的關係,女王希望孩子性別比為1:1,工蟲希望雌蟲多一點。實驗結果,贏家是工蟲。這個結果在預料中,因為工蟲等同於育幼院監護,操縱孩子的權力比女王大。

換句話說,透過女王去操縱世界的基因,敵不過工蟲群操縱世界的基因。

螞蟻與蜜蜂的其它例子。

不同物種的互利共生。

寄生。

------
第十一章:自私的「瀰」
------

人們的生活方式受文化的影響,遠過於基因。文化使人有別於動物。

文化演化,類似於基因演化,但更快速。

在文化中擔任複製者的,作者稱為「瀰(meme)」,繁衍方式,是將自己從一個頭腦傳到另一個頭腦。比如:宗教、科學、流行、律法等等。

瀰也是自私的,它們競爭著人的記憶。

與基因相比,瀰才是不朽者。基因的重組與結合,會使我們每一個人都零零碎碎地消失。但如果你對這世界的文化有重大貢獻,這些貢獻可能會在你的基因消失後,還能存活很久。

人類生而基因機器,並且被陶治成彌的機器,但我們有能力抗拒與生俱來的自私基恩,也能抗拒由教導而來的自私瀰。

------
第十二章:好人還是會出頭!
------

囚犯的困境(改良版):反覆遊戲---合作才是良方。

各種策略,以電腦模擬進行實驗:善良寬恕是贏家,並以ESS來解釋這個結果。

囚犯困境並非零和遊戲,不嫉妒者超越零和,達成雙贏。

以上結論,在植物與其它動物上的例子。

------
第十三章:基因無遠弗屆
------

生命雙向看法的矛盾:基因聚在用過即丟的求生機器裡,在世代中創造自己的永恆VS身體是生命的代理者,整合、協調且帶有明顯目的(活下來)。

表現型彰顯基因。

基因影響個體身體以外,也以行為影響了體外世界,及其它生物。

除了透過精卵,基因以其它方式通向未來的方式:進一步討論「寄生」與「共生」。

另一種方式:基因以病毒型式散佈。


生物群體、生物個體、基因,誰是天擇中的主角?

一個實體若要成為有效的基因繁衍工具,必須具備一條供體內所有基因通向未來的公平管道。(這對一個生物個體是成立的,但對一群生物個體就不成立)

基因的生產線,是一種瓶頸生命週期:「從一個受精卵開始,分裂長成個體,成熟後生產單一細胞(精/卵子)為最終目的」。

這種生命週期的意義,在於讓生命能夠重新回到基因操縱的階段。(從受精卵按照基因長成新個體)

瓶頸生命週期有利於個體演化。

------

作者的總結:「複製者是基本的單位,是所有生命的主要動力。複製過程不是完美的,也包含變異。隨著時間逝去,世界就充滿了強而有力、最聰明的複製者。

複製者不但是藉由本身的特性生存,也藉著它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而生存。不同種類的複製者都會塑造環境,而環境也篩選著複製者。

生命演化的某個時刻,複製者---細胞---多細胞身體,就創造出來了。再來是演化出瓶頸式生活史的求生機器成功存活下來。

即求生機器(生物個體)有著突出強勢的特徵,但我們要記得,複製者才是最重要的,且在歷史上也是先現身的。」


這世上不管在何處,唯有一種東西必須存在才能使生命發生,它就是不朽的複製者!

------

這是一本內容很多的書,難得我在打各章主旨時就感到崩潰。但還是很值得的,我覺得組織各章主旨,對於理解文章脈絡很有幫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 的頭像
   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

    NullPointerExceptions

   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