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書名:信仰本能---關於靈魂、命運和生命意義的心理機制
作者:傑西.貝林(Jesse Bering)
譯者:朱怡康
出版日期:2011/09/27

全書約240頁

belief.jpeg

博客來頁面

===


  這不是一本討論宗教與科學孰對孰錯的書,也不是討論各宗教何者正確、何者不正確。

  它不討論宗教經典教義,而是嚴加檢視「信仰」的心態。

  這本書討論的是人的心理,討論為什麼人們常常問:

  「天上真的有個關心你的神嗎?」
 
  「活在世間真的有什麼特殊意義嗎?」

  「在人死後,靈魂會繼續存活嗎?」

  「神、靈魂還有命運,會不會只是某種誘人的認知幻覺,不過是大腦演化過程中的產物?」

  本書文筆很幽默,很生活化,旁徵博引不少有趣的故事及理論(即使和主題不那麼相關),也有很多黑猩猩與人類的行為實驗。

  作者提出的論點:「想像一個全知、無所不在的『神』,是人類演化而來的本能」。這有助於保障人類在團體中的生存利益。

  雖然全書依照演化論的脈胳進行,但並不以此斷定「神存在/不存在」。

  立論過程與語氣都十分委婉、有包容性。

  著眼點是人的心理活動:「信仰」。關於其它議題(神、靈魂、來生、宗教),則持保留意見,強調「世界的客觀實在,並不會因個人主觀認知而改變」,但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立場。

  如果你是道金斯粉絲,應該會喜歡這本書。透過此書可以了解,為何人們無法打從心底全盤接受天擇演化論。

 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,也很推薦。書中指出,信仰是一種利於生存、寫在人類基因中的天性,可以更了解自身信仰的來源。

  我覺得本書的論點單一易懂,不過亮點在於各種旁徵博引的心理學現象,有膝蓋中箭的感覺。

  比如:

  「樂觀偏見」-人類普遍會淡化威脅、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力不能及的難關;

  「他者之他性」-我永遠觸碰不到別人的心,我們每個人都是寂寞的,越是貼近另一個人的身體,這種心理孤寂感越會加劇;

  「人之永恆」-人會去想像已逝的人在某個世界繼續生存。

  「前作者劇本」-敘事心理學家認為,人們私下都認為自己活在一齣劇本裡,認為生活會像小說或電視裡演的,注定有高潮起伏,把一切大小瑣事有意義地貫穿起來。

  文中引用了許多電影、小說、詩詞、名人訪問與演講,以及不同領域的心理學研究。小說如:《化身博士》、沙特、卡謬,及現代暢銷小說等,也有歷史事件。訪問演講包含知名影集編劇、道金斯、牧師演講等。諸多繁雜,略表不提。

  總結來說,是一本非常易讀也非常有趣的書。



  PS 本書最特別的是,它的論點和宗教信仰是相容的。

  一般人會認為,科學和宗教是對立的,歷史上也許如此,但到今日已有許多和解空間。

  引一句裡面自命為「演化論福音派」學者的話:「「直接與神相遇的最好途徑,就是透過科學所發掘的真實。……我們將比過去更能認識上帝的話,更能體會這些話如此美妙、與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。

  真是我看過難得對宗教溫柔的演化論書藉。


====
各章主旨
====


●第一章:一段幻覺的歷史

  人類有相同的接收機制和大腦,它們的結構與運作方式相似。可以想見,人類彼此之間的經驗,應有可觀的重疊之處。

  在思考別人的所作所為時,我們會忍不住假定對方具有「意向立場」:假定對方是有理性的行為者,會以自己的「信念」和「欲望」做出「選擇」和「行動」。

  人類可能是唯一一種能夠思考「他者之心」的物種。雖有爭議,但至少,對於不可見的心理世界,人類絕對比其它動物更為熟悉。

  人類甚至會把意向立場(心智理論)運用到無關的範疇,如:將沒有生命的物體。對於我們的祖先而言,這有利於在演化中存活下來。

  而這樣過度解釋的傾向,讓人想問一個重要的問題:神的心,是否也只是出於你的想像呢?

  神是獨立、自主地存在於人的大腦之外,或是由人類心智投射出來的幻影?

  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,我們這個物種的獨特認知演化過程,是否擺了我們一道,讓人類會相信有個最偉大的心智(神)存在?

===

●第二章:生命沒有目的

  達爾文不是無神論者,沙特是。

  問題:「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?」

  道金斯一派的回答,這問題預設一個有智慧、心中有目的的造物者。所以這種問題沒有意義。因為道金斯認為天擇是盲目的、無目的的。

  但從心理學、情感上而言,無論科技如何進展,人們是癡癡地追問生命的目的何在。就連沙特在晚年也承認,「造物主存在」這想法時不時閃現在他腦海。

  人類是不是天生就傾向擁有信仰?

  人類有嚴重的「目的論式思考」傾向,即人相信某個東西是「為了某個目的而存在」。幼童常會對自然界投射太多意義,如:太陽存在是為了給我們光。

  雖然很荒謬,但這些發現,似乎解釋了人們為何從未真正接受「天擇、突變、演化都是隨機、無目的」的論點。

  相反地,創造論(相信有神創造萬物)弔詭地與人類天擇過程結合、一同演化,於是演化論永遠不會比創造論盛行。

  但誤用目的論式思考,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。權威人士可能藉由「命運」、「生命的獨特目的」等詞,訓練出一批對自己言聽計從的鷹犬,因為「神的作為奧妙難測」。也常被父母、教師拿來作為評估個人價值的說法,也可能有力地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評價。

  此時,作者突然自爆自己是同性戀,並以同性戀為主題展開一小段與宗教立場的對辨。

  最後,認為生命有內在目的,就等於認為有個會創造的心靈(被通稱為「神」)刻意要將生命塑造成特定樣貌。

  以上討論,即可回答上一章的問題:「我們這個物種的獨特認知演化過程,是否擺了我們一道,讓人類會相信有個最偉大的心智(神)存在?」答案是:「沒錯。」

===

●第三章:信息,信息,處處皆信息

  看到自然現象時,我們就是不由自主地會覺得,它背後一定有更幽微的信息、象徵或線索。而神或其他超自然存在,則想藉著它們跟我們溝通。

  舉了一些「災難是神為了某事處罰我們」的例子。

  討論自閉症患者(較缺乏推知他人心理的能力)信仰宗教的方式。另一種極端的例子,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,他們幾乎會將一切事物賦予特殊意義、建構聯想與妄想。

  不過,認知正常的人,也很難不去尋找自然現象後的隱藏訊息。

  因為人類過於活躍的意向立場(將事物賦予意義),人理性與非理性的思緒混雜在一起,可能一陣微風、一件小事,被解讀為「去世的媽媽想告訴我她在天堂過得很好。」諸如此類。

  總結:腦袋外面的自然現象,會被演化而來的心智所篩選,在腦袋裡進行主觀詮釋。我們人類在某些東西上感受到意義,並不代表它就真的有意義。

===

●第四章:我們為何相信靈魂不死?

  討論為何「靈魂信仰」、「來生」等概念在宗教、大眾文化中這麼廣泛。

  人傾向於相信「在肉體死亡後,心智會繼續活動」。

  這也是人類演化而來的認知所造成的幻覺。

===

●第五章:當神把人推落橋底……

  講了一個橋跨掉的歷史故事。

  我們的心智傾向在自然現象中發掘信息,而這種傾向,與道德感的塑造相關。

  在遇上始料未及的病痛或災難時,我們會更熱中於尋求「信息」或「意義」。

  格雷和韋格納的研究:讓神來承擔道德責任,是社會心理的延伸。災難找不到人怪罪,只好去找另一位有意志的行動者負責。神就像苦難的使者,但也是情緒的枴杖……可能是苦難的原因、又是痛苦的良藥。

  物理學家費曼的觀點:我們發明了神來解釋奇蹟及自己不甚瞭解之事。一旦你弄清一件事的前因後果,就能離神遠去,不再需要祂。

  然而,即使某事的原因已被廣為理解、接受,很多人還是會訴諸於神來解釋。

  很多例子,各種神學觀點。總結來說,各神學觀點的共通處:我們總會覺得有個東西在意我們。

  無論人們自稱的立場(無神論者、懷疑論者),他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認為「生命有其內在目的」,認為生活就像小說一樣,能把一切大小瑣事有意義地貫穿起來。

===

●第六章:神,一個適應演化的幻覺

  因人類有著推測別人心理的能力(意向立場),所以人們會感受到他人正在看著、評價著自己,因此產生驕傲、羞恥等複雜的情緒。

  例子:沙特的戲劇《無路可出》(No Exit)

  因為在意別人看法,所以讓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,產生了自我約束的能力。因為他知道,一旦別人知道自己缺點,別人會大肆宣傳。

  語言,以及推測別人心靈的能力,讓人類面臨了聲譽問題。公共名聲不佳,可能使你生存繁衍利益岌岌可危。
 
  有了語言,資訊便可透過報告、耳語、暗示、八卦,傳到第三方。於是忍耐、節制、謙卑之所以受到提倡,不是因為它們出自於神,而是因為它們相當實用。同樣地,在某些極端情境中,殺人滅口可能是有效的自保方式。

  舉了許多心理學、文學的例子。

  人因此衍生出一套有效的自保機制---被監看的約束感。藉此抑制自身的欲望與自私,以利於在大團體中生存。

  不論什麼宗教,核心神祇都有一共同特色---祂認識每一個人。而且,信徒們普遍相信沒有任何事瞞得過神。

  許多人來說,神代表了根深蒂固的「受監視感」。

  我們很難說宗教本身就是演化適應的結果,畢竟天擇沒有教派之分。事實上,演化是發生在我們大腦心理活動的層次。

  也就是早在多元宗教概念出現之前,我們的心裡就充斥上述種種的幻覺。基本上,大多人都認為「神」的幻覺可信,例如祂「有意」創造了每一個人,「希望」我們以特定方式待人處世,不但「監看」,也「瞭解」我們私下的言行,透過自然行為與我們「溝通」,也「盼望」我們死後與祂相聚等等。

  這些概念跨越各個宗教。相對地,宗教則深受文化影響,會隨時空變化。

  感覺上是真實的東西,未必一定是真實/不真實的。

===

●第七章:然後,你就死了

  總結前六章,講一些故事。

  這世上有六十七顆腦袋,每個都裝著不同的世界觀。宇宙的真實樣貌,並不受到個人主觀認知的影響。你要怎麼對待自己短暫的主觀存在,是你自己就能決定的。


arrow
arrow

    卡滋里滋多里多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